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5岁考上进士,是有多方面原因的。
考取进士并不等于有官可做,这只是入途的第一步。礼部只管进士,派官还要经过吏部的“守选”考试,其考试名目多,普通的是“书判拔萃”,入高官的是“博学宏辞”。韩愈心想自己满腹经纶,考“博学宏辞”不会有什么问题。谁知,与当年考进士的命运一样,连续三年,均一败涂地。
无奈,他只得另辟蹊径。两个月内给当朝宰相写出三封情真意切、辞藻华丽的陈述书。他陈述自己“遑遑乎四海无所归,恤恤乎饥不得食”,请求垂怜一官半职。结果石沉大海,杳无音讯。于是,他不得已而求其次,投奔地方军阀。可只干了两年多,幕主便死了;之后又投奔了一个军阀,可还没上任,幕主又死去了。韩愈真是霉运多多,可谓“靠山山倒,靠水水流”。
幸而后来《进学解》被当时的宰相看到,惊叹不已,很同情他的遭遇,也欣赏他的才干。于是任命韩愈为五品刑部比部郎中兼任史馆修撰,从此韩愈进入高官阶层。
李时珍:落榜后改学医
从6岁开始读书后,李时珍显露出聪明才智,1532年,刚刚14岁的李时珍中了秀才,这给父亲李言闻带来了莫大的期盼。然而在当时的社会,中举人何等之难,李时珍连续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,第二次还由于过度的用功和劳累得了骨蒸病,连续高烧不退,险些丢了性命。
两次落榜后,李时珍依然在科举路上艰难跋涉,集中一切精力希望能顺利通过科举考试。嘉靖十九年(公元1540年),23岁的李时珍第三次落榜,李时珍的举人梦和李家的举人梦彻底破碎。科举考试三度落榜以后,李时珍父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